“近几年,水源差、气候差、种苗差、病害多……运气太差了。”很多水产养殖户都这么叹息道,把养殖失败的根源归结到运气差。但令人欣慰的是,却总有不少技术高手,在这种逆境中,屡创奇迹,连年成功!在通过和技术高手的日常交流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关于消毒的小技巧,虽然琐碎但很实用,这里和广大养殖户分享。
众所周知,病害是病原体、鱼虾体自身、养殖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消毒,是养殖中重要环节之一,是维持三者关系平衡的砝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节,采用针对性的、差异性的消毒方式,同时合理把控消毒时间,能让消毒的效果最显著化。
换水是改良水质的有效措施之一。换水的作用是:增加虾池的溶解氧量,排出积累过多的有机碎屑、代谢废物,改善水质,调节盐度和透明度,还可以刺激对虾蜕皮,加速生长。
早期对虾养殖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水质管理方式,每天必须大量换水,大排大灌。
近年来,这种模式已不再适用,养殖区域水质污染和病害交叉感染日益严重,病原体可通过换水从邻近管理不善的病池传染过来或由自然海水中带来,而且换水量越大发病越严重,对虾病害发生率高,发病范围广,蔓延快。
因此,不能机械地盲目换水,虾池水质条件较好时,尽量不换或少换。
养殖前期、中期不换水,主要是添水,结合采取水质调控技术,如使用增氧机、水质改良剂、有益微生物和调节单胞藻类浓度等方法,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水质。
随着对虾生长,池水中的对虾代谢产物和残饵逐渐增多、水中耗氧量增大时,根据情况而酌情换水。
正确的消毒方法应该选择合适的消毒时机,所谓的时机指的就是我们养殖水体自身发生改变的时候,养殖水体的藻类菌类自然死亡或减少,引起养殖水体出现变化的时候。如倒藻、大雨过后、连续阴雨天造成水质清瘦等,这种情况往往水体藻类菌类大量死亡,数量急剧减少,由于有益藻类菌类的减少通常水体光合作用不强出现溶氧偏低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弧菌等有害菌也会大量繁殖,所以这种时候就是一个合适的消毒时间点,消除水体中繁殖过多的弧菌,避免病害的产生。
养殖中很多的东西并不是固定一尘不变的,应该灵活运用,时刻根据自己池塘水质情况与虾的生长情况做出选择与判断。消毒过后应注意水色的重新培养,切勿消毒过后放任不体不管,保持优良的水色才是预防病害产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