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加挂广州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广州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牌子)是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属公益一类正处级参公事业单位,其中一项主要职能是负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工作。
近年来,中心积极推进水产推广服务技能人才建设,完善水产品安全服务体系,开展渔业公共信息服务,搭建防灾减灾应急服务机制,全面做好水产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
开通“农博士”
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中心积极开展渔业公共信息服务。2003年,开通农技咨询服务热线,安排专门接线员全天24小时接听或记录来电,方便广大农民咨询技术。2010年,开通了广州市12316三农热线,提供咨询和投诉举报服务。2013年后,广州市政府成立12345统一热线,中心继续提供农技咨询服务。
从2006年开始,中心开通“农业通”农技手机短信服务,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天气变化等实际情况,免费向不同的生产者传递实时、实用的技术信息。2019年,“农业通”用户数量已达到1.2万户,推送水产技术“农业通”短信8万条次。
2007年,成功构建了广州新型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内设信息平台、组织平台、示范平台和工作平台四个子平台,促进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2011年,市农业农村局建立了由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电子屏幕、手机等高效集成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心负责“农博士”远程咨询服务系统专家库、专家服务队伍和村级信息员队伍建设等工作。2019年,中心更新农博士平台农技知识300多篇,构建农业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的推广机制,充分发挥推广体系“一主多元”的整体优势。
服务到村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2005年,广州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突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2019年,全市共设立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农业科技示范培育基地和14个水产科技示范户,均为当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养殖大户。
为增强培训效果,广州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结合生产实际,深入最基层的自然村,举办“塘头班”“实操班”“特色班”等,进行针对性培训。2019年,中心举办了6期“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生产技术与池塘养殖水治理技术培训班”,约500人次参加了培训。每年还举办2~3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打破传统科技下乡以咨询为主的简单做法,采用现场咨询、专家授课、有奖问答、技能比赛等多种互动形式,打造“科技集市”,宣传科学养殖知识。
24小时到场
做好防灾减灾应急服务
为给农业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中心从2004年开始,组建由骨干技术人员组成的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快速服务工作组和工作反应机制。配备专用车辆、设备和经费,要求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24小时内到达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提出应对和处置技术方案。目前,专项处理的突发事件每年约50宗。2018年,多次及时妥善处置水产生产突发事件,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推广良种良法
科技强农成效显著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奥尼罗非鱼、丰产鲫、宝石鲈、黄喉拟水龟、金头龟等水产新品种,引进并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多项,如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水质微生物调控技术等。从2007年开始,广州开始征集、筛选和推介发布每年度的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全省地级市中属开先河之举。2019年,中心调整和优化水产养殖品种布局,示范推广流溪河光倒刺鲃、宝石鲈等主导品种和新优品种6个,示范推广草鱼品质提升及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等主推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6项,示范面积3153亩,带动养殖户1398户,良种良法推广应用面积近3.5万亩。
农技推广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为政府强农惠农的一个重要的“民心工程”。以番禺区为例,全区近年来引进水产新品种40多个,推广养殖鱼、虾、蟹等主导品种20多个,优化了水产养殖品种布局,传统水产品与名优特品种的比例由原来的72%∶28%降低到52%∶48%。在全市,推广的水产品种丰产鲫,每亩增收250~1200元;推广的微生物调控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每亩增收500~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