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十三五”以来发展迅速,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2015年的2200多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3800万亩,稻米产量达到1900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30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50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有关要求,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二三产融合发展、渔农品牌集聚效应不断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水产品稳产保供、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
稻渔综合种养是“鱼塘种稻”的现代新扩展,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充分发挥水稻与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增肥保肥、降低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等),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生产优质水稻和渔产品,是一种农渔互利双赢的生态生产方式。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鱼塘水面种植水稻,形成立体生态种养系统,水下养殖,水上种稻,一水两用,一塘两收,既保障养殖户养殖收入,又能增加农民种稻收入,更能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
此外,鱼塘养殖尾水要严格达到排放标准才被允许排放,而养殖尾水中,主要的污染物就是总磷、总氮等,这恰恰是水稻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能否利用种植水稻吸收利用鱼塘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实现养分循环与废弃物利用,从而净化水质,减轻环境污染,使养殖尾水达到排放要求
实践证明,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普遍可节省化肥使用30%、农药使用50%以上。另据科研单位初步研究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可降低温室气体甲烷排放12%-17%,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稻鱼综合种养不仅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更为农业领域推进“双碳”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