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但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还是沿用粗放甚至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病害频发、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时期,水产养殖业也在思考,如何转变现有养殖体系以保证我国水产养殖持续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海离岸网箱养殖、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等模式开始逐渐成为关注焦点。
无疑,循环水养殖系统是近几年业内比较热门的话题,无论是渔业博览会上,还是论坛会议,随处可见循环水养殖技术和设备的相关信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但国内很多经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投资者并没有盈利。表面原因是技术的复杂、投资成本高、能耗大等因素。其实,都与核心技术中的残饵、粪便清除有关。现有的模式缺乏粪便、残饵高效快速的去除机制。不得不以增大设施投资和运行成本来弥补。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污染:主要是饵料、粪便污染构成。
在养殖系统内应尽量避免将粪便、残饵打散、溶解、发酵。把残饵、粪便控制在养殖池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对残饵最大化的及时收集,是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系统成功的关键之一。
目前国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残饵、粪便颗粒物的处理手段有限,处理效果一直不理想,养殖池中存在过剩饵料、未被水产品吸收的饵料、代谢排出的粪便均导致BOD、氮、磷及细菌等有害物质大量增加,加重了水的污染和后处理的负荷,氨氮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可使水产品抗病力明显下降,易发生大面积病害。细微颗粒会使鱼鳃堵塞,严重影响鱼苗成活率和生长率,还容易造成微滤机堵塞,会对废水的生物处理效果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使用微滤机,本应尽量提高微滤机的目数,来提高拦截悬浮物的效果,发生堵塞,应找出解决堵塞的办法,而不是去回避矛盾,降低目数,那样是南辕北辙,因噎废食!
粒径超过100微米的沉淀颗粒在水流和水产品运动的作用力下,也会逐渐被打散成直径小于30微米的细微颗粒。工艺设计中要将非沉淀颗粒及时从养殖池移出,否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残饵、粪便在养殖池中变为难以沉降的总悬浮颗粒物。这是残饵、粪便清除环节的另一课题,会在其他文章中讨论。
如果能及时有效去除30微米以上的TSS,将会大大的改善水质和减少后生化处理的工作量和投资,将这一工作做好可降低生化设施投资及其运行费用的40%-50%。